在工业生产与各类职业活动中,看不见的粉尘、无形的化学毒物、刺耳的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正悄然威胁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正是识别这些“隐形杀手”、保障职场安全的关键环节,既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更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守护劳动者职业健康的核心举措。
2025年9月5日乌海市职业病防治院来内蒙古庆华集团庆华煤化公司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测并非单一行为,而是一套覆盖“识别-检测-评估-整改”的系统性工作。首先需明确检测范围,根据煤化特性精准锁定危害类型:粉尘(如矽尘、煤尘)噪声是主要威胁,长期接触易粉尘引发尘肺病;这类物质可能通过呼吸、皮肤接触等途径,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内脏器官;噪声、振动会影响听力,甚至引发神经衰弱等问题;此外,高温、辐射、生物性因素(如医护行业的病菌)也需根据场景纳入检测清单。
专业的检测流程是确保数据准确的核心。检测机构需依据国家《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标准,采用科学的采样方法——针对粉尘,使用粉尘采样器在劳动者工作岗位呼吸带高度持续采集;检测化学毒物时,通过气体采样管、吸收液等捕捉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噪声检测则需使用声级计,在工作时段内多次测量并记录等效声级。采样完成后,实验室会运用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精密仪器进行分析,最终出具包含检测点位、危害浓度、是否超标及整改建议的检测报告。
然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价值不止于一份报告,更在于后续的整改与预防。当检测结果显示某项因素超标时,企业需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粉尘超标可通过安装除尘设备、优化通风系统、为员工配备防尘口罩等方式控制;化学毒物超标则需改进生产工艺、使用无毒替代品,并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管理;噪声超标可通过设置隔音屏障、选用低噪音设备,同时为员工提供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具。此外,定期复检、员工职业健康培训、建立健康档案等工作,也需与检测工作形成闭环,持续降低职业危害风险。
从法律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这意味着,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并非企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未按规定执行的企业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处罚。
对于劳动者而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是自身健康的“保护伞”。通过检测数据,劳动者能清晰了解工作环境中的潜在风险,监督企业落实防护措施,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发现身体不适时可及时结合检测结果就医,避免职业病的延误诊断与治疗。
如今,随着职业健康理念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将其从“被动合规”转变为“主动预防”。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升级(如实时在线监测设备的应用),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构建安全、健康的职场环境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毕竟,每一位劳动者的健康,都是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石,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正是守护这一基石的重要力量。
(来源:内蒙古庆华集团庆华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管理部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