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槐树下的露水还没干透,我看见一群褐色的蚂蚁正忙着搬运食物。它们顺着水泥地的裂缝排成蜿蜒的队伍,在钢筋水泥的城镇缝隙里,上演着一场延续了三亿五千万年的生存大戏。这小小的场景,藏着生命秩序的永恒奥秘。
蚂蚁们用触角传递信息,发送出只有同伴能懂的密码。每只蚂蚁都在信息素织成的网络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工蚁们像熟练的工人,用口器精准地将食物碎块切割成均匀的小块;兵蚁则在周围来回巡逻,它们的复眼如同360度无死角的监控探头。这种默契配合,与现代工厂的生产线如出一辙。人类还需靠规章制度约束行为,蚂蚁却把“安全守则”写进了基因里。
某日突降大雨,雨水即将漫进蚁巢时,蚂蚁们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工蚁叼着幼虫和蚁后转移,兵蚁用身体搭起一座浮桥,侦察蚁则迅速爬上树干寻找新巢穴。整个过程中,每只蚂蚁都像提前排练过一般,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它们不需要安全手册,祖辈传下的生存智慧,就是最可靠的“救命指南”。反观人类,在现代化生活里,这种本能的生存警觉反而日渐迟钝。
遇到障碍时,总会有几只蚂蚁离队探路。它们拖着腹部留下的信息素痕迹,宛如在陌生处画下的路标。一旦找到新路线,这条“生命通道”便会被蚁群铭记,成为下次行动的“安全路线”。这种在挫败中积累经验的方式,与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不谋而合——无数个体以尝试换来的经验,最终汇聚成照亮文明前行的光。
傍晚,蚂蚁们仍在不知疲倦地忙碌。厂区的路灯映在它们的甲壳上,触角轻触地面的裂缝。在这个被科技与数据裹挟的时代,蚂蚁用最原始的生存方式警示我们:真正的安全并非用钢筋水泥筑起高墙,而是学会顺应自然规律。那些镌刻在基因里的警觉与协作,或许正是人类追求科技进步时,最不该遗失的“生命密码”。
(宁夏庆华集团焦化公司 徐顺乾)